越南關稅風險倒逼,印尼鞋業能否彎道超車?
日前,鞋業代工巨頭華利集團在接受機構調研時透露,該公司在印尼的成品鞋工廠已經于2024年上半年開始投產。目前的投產進度、前期運營情況符合公司的預估,預計在2年內將實現盈利。未來3-5年,公司主要還將在印尼新建數個工廠。
華利集團的表態,也說明這個鞋業巨頭看好在印尼發展的前景。
全球鞋業第四極的崛起
在中國受歐美國家關稅壁壘、制造業環保政策收緊、制造業成本上升等影響下,全球制鞋業重心逐漸從中國向東南亞轉移。越南、印尼等國家憑借勞動力成本優勢和政策支持,成為重要的產業轉移目的地,其中轉移到越南的鞋類產能最大。
然而,美國總統朗普日前宣布將對包括越南在內的部分國家和地區實施“對等關稅”,因為擔心特朗普關稅報復,越南政府開始加強了對中國企業的審查,不允許商品通過越南轉運美國,為鞋企通過越南出口到美國設置了障礙。
但與之相比,特朗普并未宣布對印尼進行關稅報復,因此有消息顯示,也有一些鞋企已經考慮將代工制造的重心轉移到印尼。
資料顯示,印尼目前已成為全球第4大鞋類生產國,僅次于中國、越南、印度,占全球市場份額約5-6%,耐克、阿迪達斯、斯凱奇等國際品牌在印尼的代工占比約30-40%。而作為“一帶一路”的重要支點,中國已成為印尼第一大貿易伙伴和第三大鞋業外資來源國,累計投資超15億美元,占印尼鞋類外資的25%。
其中,印尼目前是臺資企業寶成集團全球最大生產基地,占其總產能的46%,在巴淡島和西爪哇擁有3個生產基地,員工超8萬人;清祿集團、豐泰企業等也在印尼設立了大型生產基地;安踏集團則與印尼本土企業合資成立PT Anta Indonesia,主攻羽毛球鞋生產。
許多中國鞋企和材料配套企業(如鞋底、紡織品)也通過收購或自建品牌進入印尼市場,形成了男鞋、女鞋、童鞋等多品類柔性供應鏈。
消費升級與品牌競爭的新戰場
印尼人口約2.8億,國內鞋類消費增長需求較快,2023年鞋類消費達35億美元,年均增長6%。
在需求端,印尼的鞋類市場需求呈現出多樣化的特點。隨著約5000萬中產階級崛起,消費者對個性化、時尚化鞋類產品的需求增加。同時,印尼地域廣闊、氣候多樣,消費者需求存在顯著差異,在熱帶雨林地區,防水、透氣的戶外鞋更受歡迎;而在城市地區,時尚休閑鞋則是主流選擇。
此外,隨著健康意識的提升,運動健身成為越來越多人的生活習慣,推動了印尼運動鞋市場的快速發展。
在供應端,印尼鞋類市場由本地生產商和國際品牌共同構成。全球化的推進和電子商務的發展,使得越來越多的國際品牌進入印尼市場,以其高品質、時尚設計和品牌影響力吸引了大量消費者,也加劇了本土市場競爭。其中,耐克、阿迪達斯、彪馬等品牌在印尼市場占據主導地位,中國品牌如安踏、特步和361°則通過本地化營銷和高性價比策略,逐步擴大市場份額。
而本地生產商注重成本控制和價格競爭力,主要滿足中低端市場需求,如Ardiles、Solo等本土品牌逐步崛起。
此外,大量進口鞋,特別是低價鞋的涌入,對印尼本土鞋業造成了沖擊。2024年,印尼本土著名品牌Bata就宣布關閉印尼工廠。
為了應對國際品牌帶來的挑戰,印尼政府出臺了貿易保護政策,將鞋子列為需要申請進口配額的產品之一,并計劃對進口鞋類征收100%-200%的保障性關稅,希望以此來促進本土制造業發展,鼓勵境外企業直接投資建廠,以創造就業機會并提升經濟收入。
這些政策直接影響中國鞋類產品向印尼出口,推動一些鞋企通過“出口轉本地化”規避出口風險,例如從整鞋出口轉向鞋材出口,或直接在印尼設立工廠,或與當地企業建立合作關系,以此規避配額限制并更貼近目標市場。
成本優勢與政策紅利驅動增長
為了進一步鞏固其作為全球產業轉移目的地的地位,印尼政府實施了一系列政策,吸引鞋企到印尼投資。
例如,“制造4.0”計劃將鞋類列為優先產業,提供土地、基礎設施、稅收優惠等支持,部分地區土地租金僅為越南的70%,外資鞋廠可享5-10年企業所得稅減免,進口設備關稅豁免等。此外,印尼在西爪哇Majalengka規劃建設了鞋業集群,整合生產、物流和研發設施,預計2025年即將完工,這將進一步提升產業配套能力。
印尼還具有貿易政策優勢,對美出口享受普惠制(GSP)或正常貿易關系稅率(0-5%),并通過區域貿易協定降低了對日、韓等國的出口關稅,部分鞋類關稅從15%降至0%,顯著增強了價格競爭力。同時,印尼出口中國的鞋類關稅也從15%降至5%,為印尼鞋類產品進入中國市場提供了便利。
目前,印尼年輕化需求爆發,30歲以下人口占比超50%,Z世代對運動鞋、潮鞋的需求年均增長12%。其中,70%以上的需求來自非都市區,為鞋企開拓下沉市場提供了機會。
憑借人口紅利、消費市場潛力及政策支持,印尼有望成為全球鞋業供應鏈的關鍵節點。政府計劃到2030年將鞋類出口額提升至80億美元,并重點開拓尼日利亞、非洲國家及中東市場,同時通過“印尼制造4.0”計劃推動產業升級,在2027年將鞋業自動化率提升至20%。
印尼是中國在東南亞的重點投資國,因此中國鞋企在印尼投資可享受中國進出口銀行提供的低息貸款(利率為3-4%),并通過RCEP等協定享受對日韓、東盟的關稅優惠。這些政策紅利為中國鞋企在印尼的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持。
挑戰與風險然而,印尼的基礎設施短板、勞動力素質等問題仍是鞋類企業需要應對的主要挑戰。
在印尼,物流成本占GDP的24%,遠高于越南的18%和印度的14%;港口清關時間平均需3-5天,而新加坡僅為6小時;此外,爪哇島外的工廠常面臨電力供應不穩定問題,依賴柴油發電機推高了10%-15%的生產成本。
印尼勞動力儲備量雖然在全球名列前茅,但多為低技術勞工,具備多種技能和正式工作經驗的勞動力數量有限,僅有12%工人接受過職業培訓,工人效率約為中國工人的70%,自動化率不足5%,勞動力技術水平低也可能導致用工成本的增加。
近年來,印尼最低工資年均增長5%-7%,進一步削弱了其成本優勢。此外,政府要求外資鞋廠必須雇傭至少30%的本地中高層管理者,這可能增加企業的管理成本。同時,有限的醫療保健服務也增加了員工健康風險。
勞工罷工風險同樣不容忽視。2023年,印尼鞋業發生了10多起罷工事件,例如臺資裕元工廠因加班費爭議停工兩周,損失超500萬美元。
印尼的政策變數也帶來不確定性,例如政府限制原材料出口、提高進口關稅,2025年增值稅率將升至12%,并對高排放企業征收每公斤二氧化碳30印尼盾的碳稅,這些都可能推高生產成本。
此外,對于中國鞋企而言,中美貿易摩擦也可能導致印尼工廠的訂單波動,增加了運營風險。
趨勢、創新與未來布局
從總體趨勢來看,印尼鞋業正處于政策驅動型增長期,盡管面臨挑戰,但機遇同樣顯著。許多頭部鞋企如寶成、豐泰、鈺齊等,已將印尼作為中國工廠向東南亞轉移的重要生產基地。
與此同時,耐克、阿迪達斯、斯凱奇等國際品牌在持續減少對中國生產的依賴,進一步推動產業轉移。根據阿迪達斯年報顯示,其中國工廠數量從2019年的12家減至2023年的8家,同期印尼工廠從4家增至6家。
對中國鞋企而言,雖然一些中小代工廠因訂單轉移和成本壓力加速被淘汰,但頭部企業通過調整布局應對變局,盡管生產基地向印尼轉移,但中國仍保留研發、鞋底材料等核心環節的研發制造優勢。這種“中國研發+東南亞生產”的模式,既能規避貿易壁壘,又能降低生產成本。
從長期來看,中國有望通過技術驅動、品牌重塑和綠色轉型三大戰略,成為全球鞋業技術創新中心,中國鞋企可以將外部壓力轉化為升級動力,重塑全球競爭力。
對于計劃投資印尼的中國鞋企,建議優先考慮合資建廠或本地化生產,分散供應鏈風險,通過“鞋材出口+印尼組裝”的模式靈活應對市場變化,并密切關注關稅政策變動降低風險。同時,可以借助電商渠道拓展印尼市場。
內容來源于網絡,版權歸原作者所有!
文章轉載分享不做商業用途,如有侵權,請聯系我們刪除!
關于我們:
溫州市奔隆機械有限公司創辦于1980年,至今已經發展成為集科研設計、制造、安裝、維修服務為一體的綜合性企業。我們的宗旨是∶質量是企業的靈魂,信譽是發展的保證!
主營產品:鞋底圓盤機、鞋底機、鞋底注射成型機、肘桿式注射成型機、全自動TPE軟膠射出成型機、聚氨酯鞋底澆注機、圓盤鞋底注塑機、連幫鞋底成型注塑機、鞋底模壓成型機、全自動鞋底圓盤機、塑膠鞋底成型機等制鞋機械!
聯系我們:
咨詢電話:13600674622
服務電話:15906874872
公司官網:http://chinabenlong.com/
地址:浙江省溫州市瑞安市桐浦鎮桐浦工業區奔隆機械